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融媒专访 |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马宪颖: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导语:马宪颖在发言中谈及,“到2025年建成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

  核心要点:

  · 构建“1+3+3+226+N”的新型传播格局;

  · 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

  · 建立“中心+公司”运行机制的考虑和落地实施方法;

  ·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动改”;

  · 依托“北京大兴APP”牵头开展4个中心贯通的探索;

  · 探索工作室模式,以“突击队”方式作战;

  · 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7月27日下午,中广互联专程来到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所在地,对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6月下旬,马宪颖以《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双创”模式探索之路》为题,在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发言。她谈到,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持续优化“中心+公司”运行机制,实现区融媒体中心和公司既界限清晰又协调顺畅,既管理规范又有效激励的运营模式。

  在本次访谈中,她分享了对这一机制顶层设计的考虑和落地实施的具体做法。马宪颖表示,双轨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融媒体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资金、人才、技术、机制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要求的情况下,依靠企业提供关键补充。

  马宪颖在发言中还谈及,“到2025年建成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

图为:北京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马宪颖

  在本次访谈中,被问及对“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有何理解时,马宪颖说,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第一,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展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第二,给融媒中心三个定位——阵地、枢纽、平台,即舆论引导阵地,综合信息枢纽,社区服务平台。

  马宪颖说,融媒体中心,不再仅仅是新闻生产单位,建设融媒体中心,就是搭建平台,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构建“1+3+3+226+N”的新型传播格局

  中广互联:您好,马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当前的基本概况。

  马宪颖:您好。2018年6月12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到今年6月12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已成立运作5年。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整合了《大兴报》、大兴电视台、大兴人民广播电台,开发扩充了“北京大兴”APP、“这里是大兴”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兴”微博等媒体平台,构建了“1+3+3+226+N”的新型传播格局。

  •    1,指的是1个融媒中心;

  •    第一个“3”,指的是3家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和电台;

  •    第二个“3”,指的是“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

  •    226,指的是区内政务新媒体平台组成的融媒联盟;

  •    N,指区外宣传力量,包括与中央和市级媒体形成的良好合作机制。

  我们逐渐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宣传态势,还依托“北京大兴”APP,为大兴区各委办局、镇街设立大兴号,逐步形成“1+N”的多层多点协同架构,广泛集纳一线信息动态,打造基层信息“直通车”和新闻线索“蓄水池”。

  7月26日,“北京大兴”微博粉丝数突破150万。

  目前,“北京大兴”APP下载量为209万,快手平台粉丝150万和抖音平台粉丝100万,加上北京时间、央视频、头条号等平台,全平台粉丝量超过800万。2022年的阅读量达到60亿。

  这是融媒中心现有媒体矩阵情况。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是公益一类事业编制,是宣传部管理的相当正处级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为一正五副,正式在编人数110人,在融媒体中心成立的时候,人员经验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进入新媒体领域,经验要从头摸索。

  2019年,按照融媒改革方案,中心按照策采编发形成15个科室,总编室、采访、编发一部、编发二部、新媒体部等部门,为整个融媒体中心内容新闻生产服务。

  现在中心新增加的工作人员,会更多向新媒体做倾斜。

  北京时代恒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时间是2018年10月,到2022年开始真正运转。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把中心的聘用人员转隶到时代恒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是90人左右规模。

  我们现在是“中心+公司”双轨制运营。

  大兴融媒中心发展得益于顶层设计,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大力支持下,奠定了“中心+公司”模式的基础。

  我们真正体会到,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

  中广互联:您在第三届中国融媒大会的发言中谈到,2025年要“建成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在您看来,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几个关键的标志性呢?

  马宪颖:“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这个说法,不是我们首创。北京市在落实中央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基础上,北京市提出,要建3至5家北京一流,2至3家全国标杆性融媒体中心。

  在此过程,大兴区领导屡次提出“争创一流”。

  因此,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确立了要做“全国标杆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

  您问到,什么是“标杆”,何为“标杆”,这是很好的问题。

  我理解,要界定何为“标杆”,就要回到中央对融媒体中心的要求上来。

  第一,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挥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

  第二,给融媒中心三个定位——阵地、枢纽、平台,即舆论引导阵地,综合信息枢纽,社区服务平台。基于这三个定位,要做到标杆,就是要做好“新闻+政务+服务+商务”。

  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够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出去,传达到社区,到最后100米。这既需要我们建自有平台,也需要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发声,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被听到。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同志指出,区级融媒体中心就要做好地域性服务。因此,服务类信息是我们应该做好和加强的。

  前些天,华北地区降大雨,我们用大兴区气象局的精准信息进行推送,标题里用了“暴雨将至大兴”这样的表达,发出不到2小时,就有了8万阅读量。这就是跟我们的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要成为“标杆性融媒体中心”,恰恰要深耕本地服务,做更多内容和策划。

  第三,要成为“标杆性融媒体中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创新,比如体制机制。

  以上,是我目前对“标杆性融媒体中心”的理解。

建立“中心+公司”运行机制的考虑和落地实施方法

  中广互联:大兴区融媒体的“中心+公司”运行机制,引起了业界关注。您可否谈谈对这一机制的顶层设计的考虑和落地实施的具体做法?

  马宪颖:北京16个区级融媒中心现在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主。

  《大兴报》原来是自收自支的科级单位,整合进入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后,全面完成核销。

  由于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员绩效还不充分,激励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在发展中陆续形成一大批聘用人员。

  2015年,对广电中心60多位聘用人员,按当时以高于事业编人员的工资要求,制定了工资水平。当时的考虑是,聘用人员以从事新闻生产一线的中青年记者编辑为主,是工作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保留,有利于确保中心发展的长远存续性。

  随后的若干年,随着改革推进和整个事业的发展,聘用人员工资水平没有调整。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生活压力较大。

  对此,我们想通过改革,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希望通过公司化运营,实现多劳多得,力争与事业编同工同酬。

  以上,就是我们主要的考虑。

  北京有几家区级融媒体中心是“中心+公司”模式,只是公司隶属关系、运行方式有所不同。

  实施中,我们也在考虑“中心+公司”的运作模式边界是否清晰,因为中心是事业编,公司是国有企业。

  第一,对国企派驻党支部书记,在国企抓好党建不放松。

  第二,对融媒体中心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司,我们不断开拓思路,想办法。

  我们成立了以融媒体中心党组和重点科室为主要成员的监委会。每月召开监委会,对公司财务状况、运营状况、人员管理,进行整体把握,确保业务开展过程中,既有把关,也具有独立性。企业也可以相对完整地实现法人职能,开展各项业务权限。同时,又在新闻宣传业务开展过程中予以把关。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动改”

  中广互联:“中心+公司”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咱们积累了哪些可贵的经验,可否分享3点?这当中又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也请您做些分享。

  马宪颖:第一,各级领导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中心+公司”机制要认可。大兴区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和历任领导,在政策上给予我们很大支持。

  第二,要有信心。在中心成立五周年探讨会上,我分享了一点心得:改革是大势所趋,认准了,就坚定信心去改。我跟各地融媒体中心主任探讨这个观点,大家也认可。

  改革,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主动改”。主动去做,才能做好。如果没有决心,可能做着做着就无所谓了。

  改革,不是直接切割。双轨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融媒体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资金、人才、技术、机制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新闻+政务+服务+商务” 的要求情况下,依靠企业提供关键补充。

  这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跟各级领导沟通时的理念。“解决聘用人员工资”则是最初级、最表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公司去弥补原有机制的不足,去找到服务方式的抓手。

  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去突破。

  比如在双轨制之下,基层记者编辑开展工作,面对公司派活和中心派活,要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基层面临厘清多头管理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归口”,无论哪儿的派活,都是服务“中心+公司”,由中心党组层面做好统筹。

  再有,对公司监督管理的尺度,也有探索。公司成立了,希望可以行稳致远。既然是独立法人,就应该给予广阔空间。在这方面,没有前人经验可依。改革过程中,要认准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动态调整。

  再比如,两套体系下的人员一起工作,激励机制有不同,要考虑如何有效调动两套体系下的人员积极性的问题。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客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依托“北京大兴APP”牵头开展“四个中心”贯通的探索

  中广互联:在融媒体中心的“服务”方面,咱们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可否谈几个典型的服务案例?

  马宪颖:在服务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在“中心+公司”机制下,公司可以承接一些区级活动,融媒体中心则可以更多站在全区层面,做一些便民服务的探索。

  依托“北京大兴APP”,牵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等“四个中心”贯通的探索。

  比如,“北京大兴APP”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今年上半年发布项目7600余条,点单人数超过2.15万人次。我们跟文旅局合作的“预付费监管”服务也取得不错效果。

探索工作室模式,以“突击队”方式作战

  中广互联:在2023年下半年,咱们有哪些重要项目在进行?也请您做个分享。

  马宪颖:我们在尝试建设工作室。

  “Qu看大兴”融媒体工作室是由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主推大兴区文化旅游相关内容的新媒体生产车间。工作室以区内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设“食在大兴”“游在大兴”“文化大兴”三大主题板块,力争为全区文化资源做好宣传,为全区旅游资源做好推介。

  我们自己的同志担任工作室主理人。现在衔接了一部分高校资源,比如印刷学院、传媒大学、北体大等。“Qu看大兴”融媒体工作室在上半年做了近30个视频,突破了500万阅读量。

  我们计划面向时政、广播,再建设几个特色工作室,打破现有机制限制,以“突击队”方式作战,呈现新亮点。

  从策采编发角度,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更集约发展。衡量“标杆媒体”最关键是看内容生产和运营。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做了固本强基的工作。5月起,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练笔、大比武”活动,组织业务干部、记者编辑开展学习调研,预计9、10月份会出一些调研成果。

  融媒体中心正在实施青年干部接力计划,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我们抓整体业务的同时,也要用更多精力推进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中广互联: 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您有没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呢?

  马宪颖:关于融媒体中心到底如何做?如何定位?我的理解是,融媒体中心,不再仅仅是新闻生产单位,建设融媒体中心,就是搭建平台。我们要“开门办融媒”。

  这几年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平台三协同”模式。目前,中心在做京津冀融媒协同发展联盟。一方面,以融媒中心为主,我们搭建全国政务新媒体座谈会、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专家智库、京津冀融媒体协同发展联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全国政务新媒体座谈会我们做了5年。北京市广电局王杰群局长提出,2024年将其纳入“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这将是座谈会的提格升级。

  “开门办融媒”理念落实的另一方面是,在大兴区的层面,我们把很多单位吸纳在一起。

  比如,跟大兴消防合作,将涉及消防安全应急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宣教,承载起来。大兴区教委成立了教委的融媒中心,我们之间形成了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大兴教委策划的微电影,我们也参与其中。

  我们还和大兴机场成立联合编辑部,在一些重要大型活动中会安排采访,形成了很好的协同。

  所以,我认为,“开门办媒体”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

  中广互联:谢谢您接受采访。

  马宪颖:谢谢。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